夏至是夏天第四个节气,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个节气。夏至是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,公元前七世纪,由古人用土圭测日影之法而确定。在每年6月21或22曰,此时太阳黄经为90度。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,北泮球的白昼最长,越往北越长。虽是太阳直射,但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尚未到未。
夏至三候:"一候鹿角解,二候蜩始鸣,三候半夏生。”

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。公元前七世纪,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,确立了夏至。据《恪遵宪度抄本》载"日北至,日长之至,日影短至,故曰夏至。至者极也。”
一,阴气生而阳气衰
古人将夏至分为三候:一候鹿角解,二候蜩始鸣,三候半夏生。
麋与鹿属同科,二者分属一阴一阳。鹿角朝前生,属阳,夏至日阴气生阴气始衰,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。而麋属阴,所以冬至日角才脱落。雄性的知了夏至后感阴气生便鼓翼而鸣,半夏是喜阴的草葯,仲夏时出生所以得名。
炎热仲夏,喜阴生物开始出现,而阳性生物开始衰退了。

二,夏至时节,酷暑将至
夏至时天渐炎热,但不是最热时节。夏至后气温持续升高,二三十天内,气温达到最高,酷暑真至。
夏至后,对流天气频现,常见雷阵雨。“东边日出西边雨,道时无晴却有晴”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巧妙生动描写出雷阵雨的景象。

三,夏至民俗
古代夏至不仅是节气更是传统节日,称为“夏节”,"夏至节”。清代之前,夏至放假一天,宋朝时百官放假三天。现代各地区夏至也有不同民俗。
(一)北方津京地区,"冬至餃子夏至面”是民间重要习俗。夏至吃面,打卥,炸酱,丰俭随意。非常受欢迎。
山东多吃凉面,还有煮新麦粒吃的习俗。
(二)江南夏至面品种丰富,阳春面,肉丝面,三鲜面,过桥米线等。无锡还有早吃麦粥午吃馄饨习俗。
(三)岭南厦至吃劦枝,岭南有夏至吃狗肉吃荔枝的习俗,据说此二种食材夏至目日合吃不热。大补元气。夏至狗肉形成了独特民俗。

夏至时节,要顺应阳盛于外的特点,保护阳气是关键。宜心平气和,心胸豁达,精力充沛。更宜调息静心,常如冰雪在心,即常说的“心静自然凉”。
夏季容易“上火”要注意清泄暑热。养护脾脏是很重要的。
(一)适宜时间,适量锻炼。
(二)适应时节,讲究卫生。
(三)养心护脾胃,飲食宜清淡。

时令食谱
一,马齿苋瘦肉汤
马齿觅,50克,芡实30克,猪瘦肉200克,精盐,味精适量。
功效:清热,解毒,利湿。
二,行气消胀粥
陈皮15克,大腹皮10克,白萝卜150克,生山楂15克,粳米200克,白糖适量。
三,麦芽参苓牛肚汤
牛肚500克,麦芽30克,太子参50克,淮山葯50克,茯苓50克,陈皮6克,大茴香6克,生姜大枣各适量。
功效:健脾,开胃,利胆。

名篇佳作
西江月,夜行黄沙道中
(南宋)辛弃疾
明月别枝惊鹊,清风半夜鸣蝉。稻花香里说丰年,听取蛙声一片。
七八个星天外,两三点雨山前。旧时茅店社林边,路转溪桥忽见。
七八个星天外,两三点雨山前。旧时茅店社林边,路转溪桥忽见。

民谚
夏至九九歌
夏至入头九,羽扇握在手。
二九一十八,脱冠着罗纱。
三九二十七,出门汗欲滴。
四九三十六,卷席露天宿。
五九四十五,炎秋似老虎。
六九五十四,乘凉进庙祠。
七九六十三,床头摸被单。
八九七十二,子夜寻棉被。
九九八十一,开柜拿棉衣。


转自美篇《夏至 彭连熙图说二十四节气》。作者彭连熙,为中国书画家联谊会顾问。